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术后黄斑区IS/OS、ELM缺损修复与视功能恢复的相关性以及与IMH的比较
作者:邵清  文章来源: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  点击数350  更新时间:2012/9/13  文章录入:毛进  责任编辑:毛进

目的 观察分析高度近视黄斑裂孔High Myopia Macular HoleHMMH患者手术前后患眼IS/OS缺损直径、ELM缺损直径、黄斑区敏感度与BCVA的相关性;比较高度近视黄斑裂孔及特发性黄斑裂孔(Idiopathic Macular HoleIMH患者手术前后黄斑结构及视功能的变化及差异。

方法 11例高度近视黄斑裂孔(HMMH)与47例特发性黄斑裂孔(IMH二组患者纳入研究。患眼均行最小分辨角对数视力表(logMAR)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裂隙灯间接检眼镜、光相干断层扫描(OCT)B型超声及微视野检查,并接受23G微创三切口经睫状体平坦部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手术后136个月,采用与手术前相同设备和方法行相关检查,观察分析手术前后患眼IS/OS缺损直径、ELM缺损直径、黄斑区敏感度与BCVA的相关性,并比较二组间各项指标的差异。

结果 在术后整个随访过程中,HMMH组及IMH组患者术后logMAR BCVA平均光敏感度均得到显著提高。HMMH组患者视网膜IS/OSELM的恢复程度与平均光敏感度相关,而与logMAR BCVA无明显关系。HMMH组患者视网膜细微结构和视功能的恢复均差于特发性黄斑裂孔组患者。

结论 HMMH术后黄斑IS/OSELM修复与黄斑区敏感度相关,因此可以作为视功能恢复的预测指标。由于高度近视眼往往伴随着后极部眼球组织结构的变化,导致患眼术后视功能受到损害,因此HMMH组术后解剖及视功能恢复均不及IMH组。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