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眼源性蜡样芽孢杆菌溶血素BL基因及其生物毒性检测
作者:郑美琴  文章来源:温州医学院附属眼视光医院  点击数317  更新时间:2012/9/13  文章录入:毛进  责任编辑:毛进

目的 对经API细菌鉴定条所证实的眼源性蜡样芽胞杆菌进行溶血素HBL基因鉴定并进行HBL体外毒理试验,为进一步明确HBL在蜡样芽胞杆菌性眼内炎中的致病机制提供有力的证据。
方法 利用API 20EAPI 50CHB 鉴定板条鉴定眼源性蜡样芽孢杆菌,通过PCR技术对HBL进行基因鉴定,并进行blast比对和特异性评价;通过盐析及利用DEAE-SephadexA-50阴离子交换柱提取HBL,并进行SDS-PAGE凝胶电泳鉴定;使用BCA法测定HBL蛋白浓度,利用绵羊红细胞、Vero细胞、Hela细胞监测其对细胞的毒性;通过腹腔注射观察HBL对小鼠的致死作用,评估其毒力的强弱。
结果 分离自外伤性眼内炎的蜡样芽胞杆菌存在3HBL致病基因片段。 通过SDS-PAGE凝胶电泳证实HBL提取成功,并显示由三个亚基组成HBL活性检测结果表明本实验纯化提取的HBL具有溶血活性,其溶血活性呈明显的时间-剂量依赖性。HBL(浓度约为14µg/ml)分别作用Vero细胞6 hHela细胞2h后,所致的形态变化虽有不同,但结果均会导致细胞死亡。将不同的HBL浓度分别注射至小鼠腹腔,其致死率同样存在时间-剂量依赖性, 当溶血素BL浓度达2.0 HU/ml以上时,可使小鼠48h的致死率达100%5/5)。
结论 临床分离的眼源性蜡样芽胞杆菌中编码HBL三种亚基的基因均存在,且表达BL1L2三个片段。对提取的溶血素进行体外活性试验,表明其具有较强的溶血活性,较低浓度即可导致细胞及小鼠死亡。为眼部感染该菌后病情发展迅速、预后较差的实际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为该病快速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