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一
目的:探讨加强性角膜缘切口(AK,Astigmatism   Keretotomy )在白内障手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与术后反应。
对象:2002年7月至2003年4月间,老年性白内障患者共44例,所有患者均无既往眼部手术史及外伤史。对照组:单纯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折叠式IOL 植入者27例34只眼,年龄平均为(65.19±9.51)岁。Orbscan-II提示散光〈1.5D.AK 组:联合角膜边缘切开松解术(AK)者17例23只眼,Orbscan-II提示散光〈1.0D.
5~2.0D ,13只眼,2.0~3.0D 6只眼,3.0D以上者4只眼,循规散光15只眼,逆规散光7只眼,斜向散光1只眼,年龄平均为(55.3±20.52)岁。
方法:对照组均于11︰00处做2.75mm透明角膜缘切口,并植入折叠式IOL。AK组则在角膜散光最大轴向上加做长5.5mm,深达角膜厚度90%,宽1.5mm的角膜缘松解切口。
结果:
(一)AK组最佳矫正视力	:术前<0.02、0.02—、0.1—分别为6眼、7眼、10眼,
术后0.1—、0.3—、0.5—分别为1眼、2眼、5眼、15眼。
(二)术后裸眼远视力	:1个月、2个月、3个月AK组分别为0.52 ±0.25、0.57±0.26、0.60±0.27,对照组为0.60±0.25、0.69±0.22、0.70±0.23。
术后一周、一个月两组有显著性差异,三个月两组无显著性差异(0.1﹤p﹤0.2) 。 
(三)角膜散光力绝对值	
术前	         术后1月	    术后2月	   术后3月
AK组  	2.34±0.20	   2.36±0.31  1.74±0.19	1.24±0.12
对照组 0.85±0.35     1.46±0.76  0.99±0.45	0.87±0.34
AK组术后一周与术前无显著性差异(P﹥0.05)。
AK组术后三个月较术前平均减少1.1D,1.5-2.0D组术后三个月平均矫正效果为50.6%,2.0-3.0D组为44.1%,3.0D以上组为44.3%。
对照组术前、后无统计学差异(P﹥0.05)。
(四)角膜散光轴向
AK组术后三个月偏离情况:偏离0º 0眼,<10º 12眼,10-20º 5眼,>20º 4眼。
(五)眼压与角膜散光矫正量的相关分析 
AK组术前非接触电眼压为(16.77 ±3.12)mmHg,
相关分析:
0~2.0D组r=0.0487,t=0.162(0.1 0.5
术前	   2眼 	6眼	    7眼	2眼	
术后			           3眼	7眼	     7眼
术前裸眼远视力视力0.11 ±0.10,术后视力0.44 ±0.17,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01).
(二)角膜散光的改变
散光轴向偏离绝对值:
<45º : 11眼,135—180º :  3眼,45—135º (过矫):  3眼
1眼术前1.7D, 术后0.6D,轴向偏离-53º ,
1眼术前1.7D, 术后0.4D,轴向偏离-51º ,
1眼术前2.5D, 术后0.6D,轴向偏离-54º 。
结论:白内障术中行AK术是安全、有效的,术后视力明显提高,并发症少。
改良方法将松解切口的数量、深度、分离深度、范围及切口位置与所需的矫正量有效地结合起来,使散光的控制更加灵活、主动,从而达到满意的矫正效果,降低术后配镜率,提高视觉效果。
小结:近年来研究热点集中在白内障手术行角膜散光的手术矫正,对于进一步提高白内障患者的视力及改善其视功能有积极意义。目前对角膜散光手术矫正量的控制尚有一定难度。我院正进一步对手术方式,手术切口,切口的位置、深度、范围与散光矫正量的关系进行研究,以期早日解决这一难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