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深板层内皮角膜移植术治疗大泡性角膜病变的实验研
作者:黄一飞 杨…  文章来源:100853 北京 解放军301医院眼科  点击数1428  更新时间:2005/5/31 9:07:32  文章录入:yyf301  责任编辑:毛进
目的:探讨和评价经角-巩膜袋途径的深板层内皮角膜移植术(deep lameller endothelial keratoplasty, DLEK)治疗大泡性角膜病变(bullous keratopathy, BK)的手术方法及治疗效果。 方法:采用机械损伤法刮除全部角膜后弹力层和内皮细胞,建立家兔BK模型;对48只右眼建立BK模型4周的家兔,随机分为三组,每组16只眼。一组经上方角膜缘切口制作板层角膜袋,采用自行设计的扁平环钻钻除一直径7.0mm角膜后板层组织,置换一直径7.25mm的带有健康后弹力层和内皮的角膜后板层植片。一组行常规穿透性角膜移植术(penetrating keratoplasty, PK)。另一组不行手术。术后采用裂隙灯、超声生物显微镜及角膜内皮镜观察角膜透明性、角膜中央厚度和内皮细胞计数。定期取标本行角膜内皮染色及组织学检查,共观察180天。 结果:16只行DLEK的BK模型兔眼,14眼(87.5%)术后2周开始透明,4周角膜基本恢复透明。其术前、术后14天、28天、90天、180天角膜中央厚度分别为1.68±0.06mm、0.63±0.06mm、0.52±0.03mm、0.41±0.02mm、0.40±0.02mm;术后14天、28天角膜中央厚度高于PK组(P<0.001),至术后90天与PK组比无显著差异。两组角膜中央厚度均显著低于未行手术组。DLEK组术前、术后30天、90天、180天植片内皮细胞分别为2982±420个/mm2,2097±154个/mm2,2603±147个/mm2,2879±275个/mm2;术后180天角膜内皮与术前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与PK组比较亦无显著差异(P>0.05)。DLEK组1眼手术操作中出现板层穿孔,1眼术后出现虹膜前粘连而导致手术失败。16只行PK的BK模型兔眼,14眼术后180天角膜仍保持透明,2例植片出现严重免疫排斥反应。16只未行手术的BK模型眼至损伤后180天角膜仍均呈重度混浊和增厚。 结论:如能熟练掌握手术操作技术,并有适当的器械, DLEK术是治疗BK可选择的手术方法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