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 目 树 形 导 航
最新公告:

  没有公告

2025年5月25日 星期日
您现在的位置: 心灵之窗-眼科医生网 >> 眼科常识 >> 第11届全国会 >> 眼底病11 >> 正文
|
会议中心首页
|
会议特色
|
会议简报
|
第17届全国会
|
第16届全国会
|
第5届医师会
|
第4届医师会
|
第13届全国会
|
第12届全国会
|
第11届全国会
|
|
第10届全国会
|
第9届全国会
|
综合信息
|
第六届医师会
|
专题栏目
  • 专题演讲
  • 会议发言
  • 展板交流(1)
  • 展板交流(2)
  • 书面交流
  • 列题交流
  • 退还稿件
  • 更多内容
    相关文章
    更多内容
    单纯高度近视眼与高度近视伴对侧眼视网膜脱离眼的后极部视功能状态及相关因素对比分析         
    单纯高度近视眼与高度近视伴对侧眼视网膜脱离眼的后极部视功能状态及相关因素对比分析
    作者:石一宁  … 文章来源:西安市中心医院眼科 点击数:1027 更新时间:2006/6/29 15:23:05
    目的 观察对比单纯性与高度近视眼伴对侧眼视网膜脱离的高度近视眼后极部视功能状态——视野、视觉电生理改变,以及相关因素和形态学变化的关系,寻找2组中高度近视眼功能、形态损害的早期客观敏感指标。方法 分组:单纯双眼高度近视眼组,高度近视眼伴对侧眼视网膜脱离组;从10方面分析:视力,年龄,职业,眼别,性别,病程,近视度数,眼轴,B超形态,眼底形态。将临床与黄斑形态和功能相关的检查项目筛选,采用自动气体眼压计,中心低视力程序(LVC),黄斑程序(M2,C08,tG2),视觉电生理系统中的单次视锥-ERG、30Hz闪烁ERG、P-VEP,反映15°黄斑区功能的多焦视网膜电图中一阶反应1、2环,等26项检测手段对反映高度近视眼后极部视功能状态的指标进行定性定量观察,以及A/B超,眼底荧光/吲哚青绿造影系统等检测手段对高度近视眼后极部形态3项指标进行定性观察。结果:单纯双眼高度近视眼与高度近视眼伴对侧眼视网膜脱离2组间的PVEPUV、单闪AMS、单次视锥-ERGBMS、闪烁AMS、闪烁BMS、时值1A、时值2A均有显著性差异,除高度近视眼伴对侧眼视网膜脱离组的PVEPUV低于单纯双眼高度近视眼组外,其余潜时指标均较后组短。结论:本研究提示尽管单纯双眼高度近视眼视力较好,也未发生视网膜脱离,但在敏感的功能指标中MERG1、2环a波潜时首先受累,其次反映视锥细胞的单次视锥-ERG a、b波潜时、30Hz闪烁ERG a、b波潜时同时受累,最后反映黄斑视盘束的PVEP振幅受累。
    会议投稿录入:aya610    责任编辑:毛进 
  • 上一篇会议投稿:

  • 下一篇会议投稿:
  • 【字体: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眼科医生网 眼科医生网版权所有 @ 1998-2012
    部分文章和资源来源于网络,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指出! 站长:毛进
    信息产业部备案
    *京ICP备180301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