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超声生物显微镜检测在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分型中的作用 | 
					|  | 
					| 作者:崔丽珺  …  文章来源:西安交通大学第二医院眼科  710004  点击数:1392  更新时间:2004/5/30   | 
					|  | 
					| 目的  通过超声生物显微镜(UBM)检查,比较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中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与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眼前节结构的差异,探讨UBM对二者的鉴别诊断作用。  方法  应用UBM检测已确诊的急闭46眼,慢闭88眼(瞳孔阻滞型52眼,非瞳孔阻滞型37眼)的眼前节结构,57只正常眼作为对照。将3组测量结果进行定量、半定量统计分析。  结果  闭角型青光眼比正常眼前房浅、瞳孔缘相对位置靠前、房角狭窄、虹膜根部附着点靠前、睫状体前置,且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前房深度由浅及深依次为:急闭(1770±183μm)、慢闭瞳孔阻滞型(2003±372μm)和非瞳孔阻滞型(2220±221μm),3组相互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瞳孔缘相对位置、虹膜厚度1、房角开放距离500和房角开放度数均为:急闭< 慢闭瞳孔阻滞型< 慢闭非瞳孔阻滞型< 正常眼,且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1)。睫状体旋前现象在急闭和慢闭非瞳孔阻滞型中比较多见,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但在慢闭瞳孔阻滞型中较为少见。  结论  UBM检测急闭型、慢闭瞳孔阻滞型和非瞳孔阻滞型青光眼,眼前节结构有各自的特点,其参数定量、半定量统计学多有显著性差异。UBM检测是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分型的有效鉴别手段。 | 
					
					|  | 
		
					|  | 
					
					| 会议投稿录入:毛进    责任编辑:毛进 | 
					|  | 
					|  | 
					| 上一篇会议投稿: UBM检查探讨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的发病机制 下一篇会议投稿: 陕西省农村开角型青光眼流行病学调查
 | 
					|  | 
					|  | 
					| 【字体:小 大】【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