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分析稳定性中度近视大学生近距离注视下在不同刺激视标、不同测量方法测量的眼调节反应有无差异,探讨不同方法测量对眼调节反应测量的影响;并初步探索研究主导眼与非主导眼在同一视觉刺激下的调节反应有无差异。
方法:在知情同意情况下选择天津医科大学研究生54人,年龄范围:23岁~28岁(平均25.96岁);屈光度范围为一3.00~一5.75D,平均为(一4.62±0.97)D,无调节功能异常。在检影验光基础上,使用综合验光仪进行主觉验光;配戴全矫眼镜至少三个月后进行以下检查:主导眼的测定;受试者完全屈光矫正后在红外线开放视野型电脑验光仪上测其近距离(33cm)时不同视标刺激下的屈光状态(进而计算出不同调节刺激下的调节反应量)和不同测量方式下的调节反应状态(分别在双眼同时注视和遮盖单眼注视下的两眼的调节状态)。分组①根据测量方法的不同分为两组,双眼同时注视组54人和遮盖单眼注视组54人;②根据测量时使用的视标不同分为两组,E型视标组54人和马耳他视标组54人;③根据受试者的主导眼别分成两组,主导眼组54人和非主导眼组54人;对不同组眼的调节反应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①双眼同时注视组眼调节反应为(2.20±0.23D),遮盖单眼注视组眼调节反应为(1.93±0.43D),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②E型视标组眼调节反应为(2.05±0.47D),马耳他视标组眼调节反应为(1.95±0.72D),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③主导眼调节反应组眼调节反应为(2.05±0.47D),非主导眼调节反应组眼调节反应为(1.95±0.72D),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①不同测量方法会影响眼的调节反应量,双眼同时注视组更接近自然状态下的眼调节反应;②近距离注视下不同视标刺激对调节反应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③稳定性中度近视者近距离注视时两眼的调节反应同步等量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