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近年来全世界学龄儿童及中小学生近视眼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由于不注意用眼卫生,持续近距离用眼,致使假性近视的发病率也有所增加。 
•假性近视是一种暂时性可逆性近视现象,需要及时诊断以便治疗。 
•本研究在原有假性近视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为临床医生对假性近视及时确诊提供参考。 
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以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到我院小儿眼科就诊的初次被诊断为近视的200人为研究对象, 分成两组,即假性近视组和真性近视组。 
假性近视患者 55例(110眼)。 
男性30人(60眼),女性25人(50眼)。 
年龄5-16岁,平均年龄8.87岁。 
小瞳孔下等效球镜度数-0.25D— -2.00D 散光≤-0.75DC。 
真性近视患者145例(290眼)。 
男性85人(170眼),女性60人(120眼)。 
年龄8-16岁,平均10.50岁。 
2、诊断标准 
根据中华医学会眼科分会1985年制定真假近视分类标准进行诊断。 
由于调节痉挛,使正视眼或远视眼表现出一时性的近视现象.用阿托品散瞳后检查,近视消失呈现正视或远视为假性近视; 
3、检查方法 
(1) 视力检查: 
使用国际标准视力表,检查距离5米,1.0行于患者眼成水平位,检查睫状肌麻痹前后患者视力。 
睫状肌麻痹采用1%阿托品眼膏涂眼,每日3次,连续3日。 
(2) 客观验光: 
用NIDEK RT—5100型手持自动电脑验光仪及视网膜带状光检影镜检查睫状肌麻痹前后患者屈光度数。 
(3) 假性近视患者病程:问诊时假性近视患者主诉的远视力下降时间。 
结果 
1 一般情况 
假性近视组研究对象共55例(110眼),其中男性30人(60眼),女性25人(50眼)。年龄5-16岁,平均年龄8.87岁,16岁仅一例,其中6-11岁占74.9%。病程1个月到4年,平均病程14个月,8个月-17个月占76%。 
2 假性近视的临床近视度数分布: 
临床近视度数分布在-0.25D~-2.00D之间。在假性近视110眼中,104眼(94.5%)在-0.25D~-1.50D之间,>-2.00D者未发现假性近视。 
3 假性近视的远视力分布: 
在假性近视110眼中最低裸眼视力0.4,其中105眼(95.4%)裸眼视力在0.5~0.8之间,视力为0.4者仅5眼(4.6%)。 
4 假性近视患者眼轴长度22.0mm~23.10mm,平均22.57mm。 
讨论 •本研究通过对假性近视患者的临床研究发现假性近视一些共同规律: 
(1) 假性近视患者散瞳前视力为0.4~1.0, 其中95.4%在0.5~0.8之间,0.4以下者未发现,可见大部分假性近视都有轻中度视力下降。 
(2) 本研究还显示假性近视的病程为1个月到4年,平均病程14个月,病程在8个月到17个月之间的占76%。随着病程的延长,假性近视发病率降低。  
(3) 正视眼者,5岁时眼轴长度是22.3mm±0.2mm,16岁时眼轴长度是23.8mm±0.7mm。本研究假性近视患者年龄分布是5—16岁,眼轴长度22.00mm~23.10mm之间,平均长度22.57mm, 可见假性近视眼轴长度未发生改变,均在正常值范围内。 
综合以上临床研究,分析认为:学龄儿童中远视力下降不超过4年,临床近视度数<-2.00D,视力>0.4,正相对调节(5m)≤-1.25D,眼轴正常长度患者应视为假性近视的可疑人群。 
对这部分青少年患者初诊时必须在睫状肌充分麻痹状态进行检查诊断,避免误诊。 
结论 1、假性近视患者远视力降低程度与调节痉挛度数呈正相关。 
2、假性近视患者正相对调节(5米)较真性近视低。 
3、学龄儿童中,远视力下降不超过4年,临床近视度数<-2.00D,视力≥0.4,眼轴长度小于生理值24mm,正相对调节(5m)≤-1.25D的病例应视为假性近视可疑人群,对可疑假性近视人群必须在睫状肌充分麻痹状态下检查及诊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