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两种不同计算方法评价反眉型切口白内 障超声乳化术后手术性散光 | 
					|  | 
					| 作者:袁平  文章来源:湖南常德市第一人民医院眼科 415003  点击数:2213  更新时间:2004/6/18   | 
					|  | 
					| 目的  采用简单相减法和矢量分析法评价反眉型无缝线巩膜隧道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后手术性散光。
方法  对65例(72眼)行反眉型无缝线巩膜隧道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患者于手术前、术后1周及1月行角膜地形图检查,测定其角膜散光。分别使用简单相减法及矢量分析法计算其术后1周及1月的手术性散光。并对术后1周及1月的视力进行统计。
结果  术前、术后1周及1月的平均角膜散光分别为0.9±0.75D、1.0±0.50D和0.85±0.25D,术后1周与术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性(t=1.912  P<0.05),术后1月与术前相比差异无显著性(t=1.638  P>0.05)。用两种不同方法计算发现术后1月的手术性散光值均低于术后1周。用简单相减法计算,二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t=1.346,P>0.05);用矢量分析法计算,二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1.764,P<0.05),且其结果显示术后1周为逆规性散光改变,而术后1月为顺规性散光改变。裸眼视力≥0.5在术后1周占88.9%,1月占91.7%。其中裸眼视力≥1.0者,在术后1周、1月分别为18%及28.3%。
结论  矢量分析法是一种较好的计算手术性散光的方法。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采用反眉型无缝线巩膜隧道切口术后手术性散光小,回退快;视力恢复快;逆规性散光飘移在术后1月内消失。角膜地形图仪检查是观察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角膜散光变化较全面准确可靠的方法。 | 
					
					|  | 
		
					|  | 
					
					| 会议投稿录入:毛进    责任编辑:毛进 | 
					|  | 
					|  | 
					| 上一篇会议投稿: A、B超交替测量法用于人工晶体计算 下一篇会议投稿: Phaco在糖尿病白内障患者血糖难控病例中的应用
 | 
					|  | 
					|  | 
					| 【字体:小 大】【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