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LASIK手术的广泛开展,屈光医生越来越重视手术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希望能最大程度地限制其发生;一旦发生,应了解如何进行处理,从而使这一技术能更安全地服务于屈光不正患者。在此,我就和大家 一起讨论LASIK术后较常见的并发症及其处理方法。                             
 一.	一.感染(infection)角膜感染非常少见,约0.1%~1.6%, 为严重并发症。一旦发生,很难控制。
 1.  症状:患者可表现不同程度的畏光. 流泪. 眼痛等。
 2   检查:角膜瓣下尤其是角膜瓣边缘灰白色浸润,边界模糊,严重者可逐渐扩大,甚至形成溃疡。
 3.  原因:3.1  .医源性(手术室环境。器械。敷料及操作)
 3.2  病人自身因素(结膜囊带菌。单疱病毒性角膜炎。邻近器官炎性病灶。抵抗力及免疫力低下)
 3.3  外界环境(术后接触污染的环境,如游泳.公共浴池)
 4.  病源:细菌感染。病毒感染或病毒性角膜炎复发。真菌感染。棘阿米巴感染。
 5.	5.        预防: 5 .1   重在预防。(手术室及器械的消毒。无菌操作)
 5.2	5.2     术前如发现有明显的睑缘炎。结膜炎。泪囊炎应给予适当的治疗后再手术。
 5.3	5.3      手术前。后常规点用抗生素眼液。
 5.4	5.4   手术中避免过度冲洗而使穹窿部杂质进入层间,增加感染的机会。
 5.5	5.5   术中应彻底冲洗层间异物。
 5.6	5.6   术后提醒患者眼内避免进入脏物.异物,不要接触可能造成感染的环境。
 6.  处理:6.1  感染一旦发生,需积极抢救。局部应用广谱抗生素,抗病毒及抗真菌类药 等
 6.2	6.2     必要时角膜瓣掀开,做细菌培养,彻底冲洗。
 6.3	6.3     眼部及全身应用敏感抗生素。
 二.	二.欠矫(undercorrection)
 1	1           症状:术后早期即有近视残留,表现为:远视力欠佳。眩光。重影,但近视正常。
 2	2           原因:2.1  多见于大于10D 的超高度近视。
 2.2	2.2     术中配合欠佳
 2.3	2.3     对激光欠敏感或基质含水量高(如:水肿)
 3	3           预防:3.1  嘱患者术中积极配合
           3 .2  术中随时吸干基质表面过多的水分
 4	4           处理:4.1  早期可适当增加局部激素的用药量
 4.2	4.2     暂先配戴眼镜(手术1周后)
 4.3	4.3     3~6月后视情况补充治疗 
 三  过矫(overcorrection)
 1	1           原因:1.1  多见于超高度近视
 1.2	1.2    手术时间过长,角膜基质干燥
 1.3	1.3    组织对激光过于敏感(如年龄大者)
 2	2           预防: 2.1 对超高度近视,可考虑分两次手术,首次手术应留一定度数的近视,以免过矫,宁欠勿过。
 2.2	2.2   尽量缩短手术时间
 2.3	2.3   对年龄大者及从事近距离工作的职业,应考虑保留部分近视度数
 3	3           处理:3.1  手术1周后(伤口反应基本稳定),即立即停用局部激素
 3.2	3.2   手术6个月后待屈光度稳定,可行远视性LASIK手术
 3.3	3.3     术后1月在层间行PTK
 四 散光增加 (induced  astigmatism)  术后散光较术前增加大于100D
 1	1         原因:1.1  与所矫治的屈光度呈正相关,度数越高发生率越高
 1.2	1.2        激光切削时间过长
 1.3	1.3        术眼注视不良,造成偏心切削
 1.4	1.4        角膜瓣位置不良
 1.5	1.5        激光束能量不均匀
 1.6	1.6        角膜瓣下上皮内生
 1.7	1.7        不规则.不良角膜瓣
 2	2         预防:2.1  术前嘱受术者做注视训练
 2.2	2.2        术前应检测激光束能量是否均匀
 2.3	2.3        术中正确定位避免偏心切削
 2.4	2.4        正确制作及复位角膜瓣
 3  处理: 手术6个月后,经试镜矫正视力提高者,可行补充激光治疗
 五 层间沙漠反应(sands of Sahara syndrome)出现在术后早期,可于术后一天发生,至术后第5天达到高峰,以后逐渐消退,多不影响视力及手术效果。
 1 检查:表现为层间出现灰白色细小点状渗出物,多位于瓣周边部,严重者为瓣下广泛受累。
 3	3         原因 :不明。有人认为是一种典型的多形核白细胞炎性反应。
 4	4         预防:4.1 术前充分冲洗结膜囊
 4.2	4.2        充分清洁手术器械及有关容器
 4.3	4.3        术后层间充分冲洗
 5	5         处理:局部应用激素及抗生素。一般1周后逐渐消失                    
 六  角膜上皮植入(epithelial implantation)
 1  检查: 层间出现灰白色奶油半透明圆点
 2  原因: 2.1 有上皮细胞脱落
           2.2 手术器械将上皮细胞带入层间
           2.3  瓣下冲洗不彻底
 3  预防: 3.1避免碰伤上皮细胞     
           3.2 避免使用过多的表麻剂
           3.3 不要将接触上皮细胞的器械入层间
           3.4 瓣下彻底冲洗
 4 处理:  4.1 瓣下冲洗
           4.2 瓣下刮除植入的上皮
 七 激素性高眼压(corticosteroid hypertension)  发生率远远低于PRK,约 1%
 1 原因:长期局部应用激素,部分患者可导致眼压升高。
 2 预防:2.1尽量减少激素的用量及时间
         2.2 定期测量眼压
 3  处理: 停用激素,或同时给予降眼压药物;眼压较高时,按青光眼处理。
 八  角膜瓣错位,皱褶(corneal flap fold)
 1原因:1.1  角膜瓣蒂过小
         1.2  角膜瓣过薄
 1.3  角膜瓣过厚
 1.4  切削面不平整
 1.5  角膜瓣边缘不规则
 1.6  术后揉眼,外伤
 2 预防:2.1 在去除开睑器前仔细检查瓣复位情况
         2.2 有必要者术后20分钟后在裂隙灯下检查瓣复位情况
 3 处理:3.1  如很轻微,无BCVA下降及散光者,观察。
         3.2  如皱褶较严重或位于光学区,有BCVA下降及散光者,应尽早(1个月内)将瓣掀开重新复位。
 九 继发性角膜膨隆(corneal ectasia)
 1  原因:1.1  受术者角膜薄且屈光度数深者
          1.2  具有圆锥角膜体质者
 2	2         预防:2.1  安全切削量  *保留角膜厚度不应少于400um  
                           *切削深度 + 瓣厚《 1/2原角膜厚度
                           *角膜床厚最好应  》250um
          2.2  术前严格筛选圆锥角膜
3  处理: 3.1  暂先观察,如无发展则对症处理
3.2  严重者可按圆锥角膜进行处理
十干眼症(dry eye):泪液分泌实验(Schirmer  Tear  Test)和泪膜破裂时间(BUT)是临床上直接检查泪膜情况的指标.泪液分泌实验正常值为湿长10mm~25mm之间.BUT为11~50秒.临床观察发现:行LASIK手术患者眼干症状在术后1~3月明显,1年后逐渐恢复.
1 可能原因: 1.1 术后改变了角膜曲率,角膜变得更干更陡,使泪液不稳定.
1.2 手术切断了角膜的末梢神经. 
2 预防:  过敏性结膜炎. 干眼症者不暂做.
3 处理:  3.1  人工泪液,爱丽
3.2  0.3%透明质酸钠点眼(不含防腐剂)+上.下泪点栓闭塞.
 十一. 角膜中心色素沉着(central corneal pigmentation)
1 检查:近视术后于角膜中央可见一点状铁锈沉着;远视术后则为一还状沉着。
 2 原因: 2.1 泪掖中的铁离子沉着
 2.2 可能与角膜形态改变有关
 3 处理: 不影响视力,无需处理(它是角膜是否做过屈光手术的重要标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