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公告:

  没有公告

您现在的位置: 心灵之窗-眼科医生网 >> 眼科常识 >> 第10届全国会 >> 青光眼10 >> 正文
专题栏目
更多内容
相关文章
更多内容
非穿透小梁术后不同时间滤过道变化和眼压关系         
非穿透小梁术后不同时间滤过道变化和眼压关系
作者:吴作红,王… 文章来源:广州中山眼科中心 点击数:1284 更新时间:2005/6/10 20:34:42
目的:利用UBM 观察非穿透小梁术后不同时期滤过道组织变化,探讨其房水引流机 制,及手术失败原因。 方法:对102例连续病例136眼非穿透小梁手术后利用UBM进行不同时间观察研究, 根据检查时间不同,分为术后6 月内、6~12月、12~24 月、24~36 月及大于36 月 等时间段,记录术前、术后UBM 检查时眼压,UBM 下滤过泡形态,减压腔变化情 况,小梁膜变化情况等,进行观察分析。 结果:在6 月、6~12 月、12~24 月、24~36月及大于36 月的不同时间段内分别有 63、33、39、27、28 眼次(共190 眼次)行UBM检查,其中有36 例40 眼有做两次及 以上UBM 检查;6 月内H 型滤过泡较多(46/63),而6 月后明显减少,L 型则较多 (88/127)。在检查时IOP>21mmHg 或需加用药物控制眼压的30 眼中,24 眼为F 型 滤过泡, IOP≤18mmHg的110 眼中有106 眼为H/L型;减压腔随时间延长逐渐减小, 纤维增殖较多见于周边及植入物处,小梁膜变化主要表现为增厚、粘连及凹曲,在有 做2 次或以上UBM 检查的眼中,有9 眼可见小梁膜不同程度增厚,12 眼小梁膜与巩 膜壁粘连,其中11 眼眼压>18mmHg或加用药物。 结论:非穿透小梁手术后房水引流机制可能主要还是结膜下滤过,术后失败原因主要 是结膜下瘢痕化、小梁膜粘连、增厚及通透性下降。利用UBM 可较好的了解滤过道 的变化情况
会议投稿录入:wuzuohong    责任编辑:毛进 
  • 上一篇会议投稿:

  • 下一篇会议投稿:
  • 【字体: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眼科医生网 眼科医生网版权所有 @ 1998-2012
    部分文章和资源来源于网络,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指出! 站长:毛进
    信息产业部备案
    *京ICP备18030162号